English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智能制造加速改变三大行业“流水线”
2016-07-26 15:26:50   来源:缝配信息网

智慧医疗打开千亿元市场潘多拉盒子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主题下的智慧医疗2015年以来不断...
 
   智慧医疗打开千亿元市场“潘多拉盒子”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主题下的智慧医疗2015年以来不断出现在政府政策之中。
 
  2015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这份规划纲要的发布,点燃了资本市场对智慧医疗的热情。一些地区政府专门设立了智慧医疗基金,包括BAT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创投资金以及上市公司从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布局智慧医疗。有分析人士向记者介绍,这一市场有望超过千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智慧医疗有助于整合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更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医保压力的可行方案。目前,医改进入攻坚期,医保控费的压力急需释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智慧医疗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老百姓对医疗的主动需求、升级需求逐渐增加,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上述规划纲要,试图通过互联网+、智慧医疗解决这一问题。
 
  智慧医疗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从规划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
 
  资本市场对智慧医疗的热情日渐高涨。百度、腾讯、阿里等国内IT巨头纷纷扎堆进军智慧医疗领域,为未来奋力抢夺市场谋一席之地。从百度健康云、腾讯微信医疗到阿里“未来医院”,三大巨头都希望争食甚至引领这个万亿元大市场的互联网变革。此外,行业内兼并收购风起云涌,诸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相关企业,整合医疗资源,布局智慧医疗产业链。
 
  不过,对于智慧医疗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很多企业都在针对智慧医疗作出布局,不过,智慧医疗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家都将自身所认为的智慧医疗进行布局。”一位医药行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包括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代表的健康管理、医保控费、智慧养老、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2012年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3%,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信息化以及医保控费业务领域,计算机、电子类公司已经成为主力军。
 
  包括卫宁软件、东软集团、东华软件、万达信息、海虹控股、用友医疗、银江股份等上市公司都在这一领域有所布局。
 
  除了医疗信息化之外,有分析人士称,随着医保控费压力的增大,未来医保控费业务市场潜力也较大。布局医保控费业务的上市公司有望先一步享受到政策释放的红利。
 
  健康管理有望激发千万亿元市场
 
  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智慧医疗不仅是将医患、医务、保险等各医疗组成部分信息互联起来,更是优化医疗健康服务流程、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方式,最终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管理则是智慧医疗从信息互联到医疗健康服务的升级,也是落地“全民大健康”的最后冲刺。
 
  有分析人士称,未来健康管理投资的重点是健康数据采集,而可穿戴设备、医院、家庭医疗器械被认为是健康数据采集的重要方式。在资本市场上,可穿戴设备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
 
  据同花顺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九安医疗可谓是可穿戴设备概念的先行者。公司从2010年开始,将电子血压计与智能手机相连接,成立了iHealth美国公司,开创了iHealth品牌,已经形成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体重、体脂、睡眠、运动等各领域的较为完备的个人健康管理产品线。2014年10月份以投前估值2500万美金的引入IDG等机构投资。在移动医疗和智能硬件领域,公司内部已较为成功孵化了这几个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不过,可穿戴设备还暂未能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九安医疗201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仅为1.1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45.88万元。
 
  在医药生物板块,包括乐普医疗宝莱特等上市公司也布局可穿戴设备。此外,一些电子、计算机、通信领域的公司也结合自身企业布局这一领域。
 
  对于健康管理这一方面,上述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日常监测的慢性病,是健康管理应首先发力的部分,“医疗应用本是慢频率应用,而慢性病管理则是相对快频率”。
 
  商业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对于未来的智慧医疗市场,上述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智慧医疗有助于解决我国分级诊疗推行效率低和医保入不敷出的难点。我国智慧医疗处于初期阶段,行业规模小、增速快、集中度低,医疗信息管理、医保控费、远程医疗等多种形式并存,行业未来并购整合几率大。
 
  在医疗信息化板块,卫宁软件在今年加快了并购的步伐。卫宁软件接连收购浙江万鼎、杭州东联、天津津微首家60%股权,新设重庆卫宁、黑龙江卫宁、宁波卫宁等控股子公司。
 
  近日,万达信息也加快了医疗信息化的布局。12月14日,万达信息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嘉实投资、联创利鑫持有的嘉达科技99.40%的股权。据了解,嘉达科技目前主要对外投资为持有四维医学90%的股权、全程健康45%的股权。此外,嘉达科技目前已作为唯一举牌方举牌受让药谷药业92.04%股权。四维医学是一家围绕远程医疗服务、以“远程医疗解决方案集成+远程医疗诊断服务组织+培训服务输出”模式为主,对外开展包括心电、超声及放射等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建设、维护及运营的专业化公司。全程建康是一家致力于健康管理与慢病管理领域、信息服务与医疗健康服务相结合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智慧医疗的市场很大,但这个市场大多还是在初级阶段,“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但还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出现”。
 
  中国制造“定制化”全面普及或需三年
 
  在风靡全球的苹果iWatch的推动下,智能手表作为硬件伴侣也将开辟出一个新的市场,打开了智能制造产业的一扇窗。虽然iWatch在实用
 
  性上尚需考究,但无疑是极具个性定制化的产品,让智能制造产业进入全民定制化时代。
 
  实际上不仅是苹果,智能制造产业的定制化正在中国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企业中被频繁探索。长虹已经建立一套能够支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系统;海尔也打造智能化工厂,推满足个性定制需求的工业4.0制造模式;长安汽车正在推进智能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华为也在研究可将智能化的网络延伸至生产现场每一台工业机器人的智慧工厂。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制造生产方式,未来不光是制造行业本身得以迅猛发展,还将催生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巨头将以合作等形式共同瓜分这片巨大的市场。但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定制化的落地仍遇到一些坎,真正大规模普及尚需三到五年时间。”
 
  各类企业密集布局合纵连横
 
  当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中国催生一场以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为核心“新工业革命”,从而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生产设备制造商、制造类企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组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生态系统,联合创新。定制化成为这一轮创新中的重要产物。
 
  记者曾在长虹子公司华意新建的厂房中看到,机器在快速运作,工人已缩减到仅有几个,他们大多在流水线上观察、操作电脑和维护仪器。机械手挥动着,有序地进行着运转。
 
  在长虹模具公司塑料四厂。厂房中机器轰鸣,也是鲜有人影。长虹内部人士介绍,现在工厂已经根据家电制造特性专门研发出智能制造执行系统。通过这一系统,长虹制造设备可以实现在满足大批量生产的同时,也可进行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这一模式可以让长虹在电视、空调、冰箱等系列智能家电产品的市场进行充分满足的同时,进行定制化制造,建立可以支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制造系统。
 
  在中国传统家电制造企业中,不仅是长虹,海尔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互联工厂。目前,海尔已在四大产业建成工业4.0示范工厂,其目标是让用户过海尔的移动终端随时可以定制他的产品。
 
  “互联网时代下的需求更个性化和多样化,模式更趋向于定制化,倒逼供应链和制造保持更高效。企业需要打造柔性制造的工厂和供应链,以灵活多变方式和各种技术为已所用,并进行创新,而不是单纯依赖于制造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业内人士认为。
 
  与此同时,制造业巨头在加速与互联网企业进行跨行业合作。传统制造企业快速深化互联网应用,实现产品的革新与业务的转型。
 
  仅仅在近一年间,小米入股美的布局智能家居产业链;魅族牵手海尔构建智能家居生态圈;阿里入股海尔物流;上汽与阿里共同进军互联网汽车;TCL与乐视瞄准智能家居和谋全球布局,家电和互联网巨头开始从竞争走向高速融合。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表示:“目前长虹、海尔等制造业巨头在智能制造的定制化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可见,推行智能制造要注意,一方面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结合,整理出完整的制造业信息系统框架;另一方面要站在消费者角度,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实现大规模个人化需求定制的全新产品生命周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
 
  个性化定制成制造业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透明的信息,互联网大肆发展,让产能过剩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据统计,包括纺织业、钢铁业在内的我国24个行业中,已有二十多个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国家也将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推进提上日程。今年7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方面的“互联网+”重点行动。在“互联网+协同制造”方面,提出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今年9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进入该名单,其涉及了38个行业、21个地区。
 
  近日,国家工信部再发布期限三年的“互联网+”落地计划,这个方案的实施周期是2016年至2018年,其目标是建立并完善一个基于“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对今年7月的“互联网+”指导意见在制造业进行落实。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各大会议更是在近期密集召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成为众多制造企业开始将智能制造落地的首选。
 
  贺在华认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定制化的落地仍有一些难点。“一方面我国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制造生产工艺水平也需要加强,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对市场需求不够敏感,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寻找用户痛点,难以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此外,我国智能制造基础较为薄弱,还需进一步巩固发展。”
 
  新生产模式普及或需三年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制造业悄然被互联网改变。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制造业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个性定制化悄然发展,但尚不能称之为“蓬勃”。
 
  目前,与民生紧密联系的家居产业正大规模走向定制化。区别于前几年的小作坊横行,国家对家居业的环保和规模要求不断提高,致使众多存在售后、质量问题的小规模企业淡出市场。而众多家居企业都在不断完善生产、增强精细化管理、规范生产流程,以定制化满足市场需求。
 
  曲美家居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在家居产业,大规模智能化表现尚不明显,但企业采取规模定制,是以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方式。对大型家居企业而言,大规模定制有利于降低人工费用,但个性定制将成为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并且智能家居的市场正在快速打开。”
 
  不仅是家居业,家电业、安防业的定制化也在起步阶段。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都在中低端市场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闯入’,告别贴标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高端领域的突破在,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自主品牌的塑造,努力将品牌变成企业的一种可变现资产。在下一个阶段,部分品牌企业将进行资源整合,以定制化为突破口,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无论如何,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让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可能,这也是未来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个性定制化会颠覆全球制造业。
 
  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增速或超 25%
 
  机械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景气度与国家经济紧密相连。一组数据就十分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这一特点:2015年前三季度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下滑,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同期全国
 
  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而在此基础上,行业利润增速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机械企业普遍存在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价格持续下跌、效益下滑的现象。
 
  这似乎与今年我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不相称;更有悖于全球“制造业回归”的大格局。事实上,除了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 2025》外,重振制造业是世界各大国争相实施的国家战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与“制造业回归”,旨在调整和提升国内传统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德国公布《确保德国未来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目标在8年至10年内实现“工业4.0”;英国公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发布制造业白皮书和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推出了制造业创新3.0战略。
 
  根据管理层的定位,《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提出的战略性规划。与此同时,其也被业界视为传统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开辟新增成长空间的唯一出路。而受此影响,市场十分看好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所具有广阔的成长前景。
 
  而谈起智能制造,就必定少不了今年红遍资本市场的机器人概念。在信达证券不久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其甚至预测,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保守估计年增速将达到 25%。
 
  起步虽晚增长迅猛
 
  事实上,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异常迅猛,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大的国家。究其原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质量提升,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换人”;政府扶持机器人产业,持续出台政策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伴随着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国产机器人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等因素都驱动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而是一种能够结合人的优势(分析判断、快速响应变化等能力)和机器优势(高精度、高稳定性、长时间运行和环境耐受能力强等)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在三种工况内最有发展潜力:即人不能干的(如危险工况、太空深海极端环境作业等)、人干不好的(如高精度工艺)和人不愿意干的(如单调重复性劳动、重体力劳动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不同门类的工业生产中。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应用也从使其重复简单的劳动逐渐过渡到人机搭配,人机协调生产等。
 
  正因为机器人不是简单代替人工劳动,所以其也顺理成章的融入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之中。
 
  业界判断,包括机器人在的内智能制造,是未来10年乃至3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
 
  中国机器人市场巨大
 
  与很多产业一样,放眼全球,中国机器人的先发优势并非技术,而在于市场。
 
  可以肯定的是,在下游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汽车、电子电气、塑料橡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这有效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升了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而在我国,2015年出现的代工厂倒闭和外资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现象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依存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渐消失。国内企业引入机器人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简称 IFR)统计,自2010年开始我国机器人需求量进入高速增长期。2010年,新安装工业机器人为1.50万台,2011年达到2.26万台,同比增长50.7%;2013年达到3.65万台,占全球销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达60%。2013 年我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迄今中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最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尽管过去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但从使用密度(每万名工人对应机器人数)和应用比例指标看,我国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截止至2014年,中国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30台,国际平均水平为55台。
 
  根据信达证券“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的年增长率为25%”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将达到19.17万台;假设单台机器人平均售价为20万元,2015年至2020年五年内,我国机器人市场的销售总规模将近1500亿元。
 
  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不过,中国机器人产业想要做强,却绝非易事。
 
  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为:外资机器人厂商技术领先优势明显,基本占据了我国高端应用市场;国产机器人在性能、可靠性、品牌等方面与外资企业有差距且短期内难以超越。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研制与应用已有五十余年历史,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世界著名机器人厂商包括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Yaskawa,德国的 KUKA,美国的Adept Technology、American Robot、Emerson Industrial Automation、S-T Robotics 等等,其中,KUKA、ABB、YASKAWA和FANUC四大企业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0%,素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称号。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制造业上市公司高层曾向记者讲述,“前两年我们在兴建新厂房时,听说广东一个厂家的机器人可以代替进口。即便价格便宜不了太多,我们还是兴奋的跑去调研。但结果的确令人失望:机械臂的反应比进口的慢很多,而且时常出错。最终我们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进口产品”。
 
  与此思路一致,信达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国内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发展机会在中低端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开与机器人“四大家族”直接竞争,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我国“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和企业自身在某特定领域积累的技术和渠道优势。
 
  其实,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国产化率也正不断提升:2014年我国销售5.6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国产品牌有1.6万台(占比为 28%)。
 
  当然,国产销售量得益于相对低端的线性机器人贡献,这与国家机器人产业规划制定的“高端机器人国产化率达到45%”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结合实际,目前市场主流观点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机会在于:系统集成应用从中低端市场做起;机器人单体从需求旺盛且结构相对简单的产品门类做起;以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步伐加速。
 
  信达证券研报认为,从国内其他制造业的发展经历看,只有实现零部件国产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国外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领先优势明显,国内已有部分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国产零部件在性能和稳定性上与进口产品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迫使国外品牌降低价格以应对冲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制造业萎缩预警美国经济增长放缓
下一篇:看整烫行业发展--“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观后感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收藏